亚洲欧美日韩文无线码,亚洲国产呦萝小初,欧美日韩亚洲日本,最新中文国产一区二区

<dd id="ie4w4"><s id="ie4w4"></s></dd>
  • <strike id="ie4w4"></strike>
    <strike id="ie4w4"></strike>
    每日經濟新聞
    消費

    每經網首頁 > 消費 > 正文

    華為智能手機出貨1億部 “千縣計劃”指向公開市場

    每日經濟新聞 2015-12-23 01:10:56

    截至12月18日,華為智能手機發(fā)貨量1億部目標已經完成,華為成為三星、蘋果之后全球第3個出貨量過億的品牌。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孟慶建    

    Graywatermark.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孟慶建

    12月22日,華為消費者BG在松山湖基地舉行了2015年第1億臺智能手機下線儀式。其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截至12月18日,華為智能手機發(fā)貨量1億部目標已經完成,華為成為三星、蘋果之后全球第3個出貨量過億的品牌。

    這其中中國市場貢獻最大,何剛告訴記者,2015年華為中國市場和海外市場占比由6:4變?yōu)?:3,這意味著在中國市場華為全年銷售智能手機超過7000萬臺。但從華為海外多個重點市場的出貨量看,三星仍然對華為存在壓制。

    1億部的出貨量,毋庸置疑讓華為坐穩(wěn)了國產手機出貨量的頭把交椅?,F(xiàn)在,華為的下一個目標指向公開市場渠道,為了在比較弱勢的四到六線城市打“巷戰(zhàn)”,華為公布了針對公開市場的“千縣計劃”,矛頭直指三星以及步步高系等在公開市場份額優(yōu)先的品牌。

    要沖擊5000元價位

    華為提供的數(shù)據顯示,過去5年其智能手機發(fā)貨量從2010年的300萬臺到2015年的1億臺增長了30倍。華為中高端手機表現(xiàn)驚艷,2015年前三季度,2000元以上的中高端智能手機發(fā)貨量占比提升到33%;3000元以上手機機型Mate7出貨量超過700萬臺;Mate8發(fā)布兩周出貨量超出同期Mate7出貨量的10倍。

    4000元似乎是國產手機價格的高壓線,在三星、蘋果賺取豐厚利潤的“高空”,國產手機幾無表現(xiàn)。華為首次挑戰(zhàn)4000元以上價格的MateS,銷售至今70萬臺的出貨量遠遠低于Mate7、P8等機型,在4000元以上高端手機價位是否具備挑戰(zhàn)三星和蘋果的能力,國產手機領頭羊的能力遭到懷疑。

    何剛認為,MateS是華為針對高端手機一次成功的嘗試。他表示,“無論是GFK還是賽諾的數(shù)據都顯示,在4000元以上價位上華為已經占據一定的份額。華為第一次銷售3000元價位手機,銷量不到10萬臺,在4000元價位的MateS預期年底銷售超過100萬臺,今后華為還會沖擊5000元價位手機。”

    “千縣計劃”下沉渠道

    在1億部手機出貨中,中國市場占到七成,對比看,2014年這一數(shù)據為六成。何剛表示,2016年華為希望國內市場和海外市場占比能恢復到6:4,海外市場份額需要繼續(xù)保持。

    數(shù)據顯示,2015年華為西歐增長45%;中東非洲發(fā)貨1200萬臺,位列市場第二。在重點市場三星仍然是華為重要競爭對手。

    何剛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2015年華為在印度市場銷售不到300萬臺。這一數(shù)字落后于金立的400萬臺,更落后于三星銷售量,在印度仍然需要繼續(xù)保持戰(zhàn)略耐心。

    要想繼續(xù)保持穩(wěn)健的增長,產品是一大重要因素,但渠道也是不可忽視的。何剛表示,華為2016年將實施“千縣計劃”,布局4線到6線城市的線下渠道。而目前在這一渠道具備掌控力的手機是多年前就開始布局的步步高系VIVO、OPPO以及金立,華為戰(zhàn)略指向線下有一場硬仗需要打。

    只選最優(yōu)供應鏈

    在第1億臺手機下線儀式當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參觀了華為在松山湖的手機生產工廠。目前華為終端制造部擁有14條SMT生產線和28條整機生產線,月產能100萬臺。

    高度精密的自動化生產線每生產一部手機只需 130分鐘,在全部投產的機器人設備中除了ABB、三菱等進口產品,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還為自動化產線提供了自產的自動化機器人。

    據曾在諾基亞工作17年的現(xiàn)任華為消費者BG集成交付總裁藍通明介紹,華為手機產品最先由松山湖制造部搭建產線、生產制造,隨后將產線完整復制到富士康、偉創(chuàng)力等代工廠生產。目前10%的華為手機由松山湖自主生產制造,在產品質量把控方面,華為也選擇了EMR駐廠工程師的模式。

    在產品審查交付最后一步華為設計了分權,由華為輪值CEO徐直軍直管的制造部直接審查。

    在當前行業(y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大背景下,手機代工廠的日子也越來越難過,工廠倒閉甚至老板跑路的現(xiàn)象也時有發(fā)生。

    何剛表示華為也有可能會受到影響,但華為未來將會對供應商的選擇更加嚴格,將繼續(xù)堅持選擇全球頂級、優(yōu)質合作廠商的思路。這意味著,手機品牌也越來越趨向于集中化的今天,中小代工廠商的日子或許會更加難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