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13 12:08:57
每經編輯 畢陸名
據央視新聞4月13日消息,俄羅斯國家杜馬和俄羅斯聯邦委員會于當地時間11日和12日先后審議并一致通過議會調查委員會關于美國在烏克蘭生物實驗室活動的最終調查報告。
根據俄羅斯國家杜馬12日在其網站上公布的報告文件顯示,美國打著“反恐”等旗號開展生物軍事活動,美國的目標是開發(fā)一種通用的基因工程生物武器。
據央視新聞4月13日報道,俄方公布的報告指出,美國近年來打著“反恐”以及“遵守《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的旗號開展生物軍事活動,其規(guī)模在近年來不斷擴大。報告稱,美國的目標是開發(fā)一種通用的基因工程生物武器,使用這種生物武器可以給對手造成大規(guī)模經濟損失。美國軍方認為,擁有這種生物武器將足以改變現代戰(zhàn)爭的樣式。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此外,報告指出,美國正在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積極開展醫(yī)學生物活動,并按照美國標準對生物實驗室進行現代化改造,并企圖將他國的相關部門置于美方控制之下。美國五角大樓的專家參與美國控制的所有海外生物實驗室的工作,實驗室所在國政府無權參與美方專家工作,只能進行次要項目研究。
12日,俄羅斯副外長里亞布科夫表示,美國在烏克蘭境內從事生物軍事活動,是美國違反自身國際義務的例證,俄方認為各國要采取實際措施維護《禁止生物武器公約》。他表示,俄方不排除將這一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進行討論。
當地時間4月12日,俄羅斯總統(tǒng)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俄羅斯將盡一切努力提請國際社會關注美國生物實驗室的非法活動。此外,他還表示,俄羅斯聯邦委員會通過的議會調查委員會關于美國在烏克蘭建立生物實驗室情況的報告,已提交給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視頻截圖
4月7日,俄羅斯武裝力量輻射、化學和生物防護部隊司令基里洛夫表示,此前美國因俄羅斯對烏克蘭展開特別軍事行動,暫停了在烏克蘭的軍事生物計劃,但是目前美國已重啟該計劃,正在烏克蘭修建生物實驗室,并擴大培訓烏克蘭生物專家?;锫宸蛑赋觯绹诤M庠O置生物實驗室沒有考慮到當地居民的利益并對實驗室所處的整個地區(qū)構成嚴重威脅。
據新華社2022年8月報道,冷戰(zhàn)時期,美國在本土及海外不斷擴充生物實驗室數量。“9·11”事件后,美國又以“反恐”之名、打著“保護生物安全”的名義資助、操控其他國家的大量生物實驗室。根據美國向《禁止生物武器公約》締約國大會提交的數據,美國在全球30個國家控制了336個生物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分布在東南歐、中亞、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qū),給世界帶來重重隱患。
以原蘇聯地區(qū)為例,美國操控的生物實驗室遍布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及其周邊的20多個國家。據美方公布的數據,美在烏克蘭控制26家生物實驗室和其他相關設施。烏克蘭危機升級之后,這些存儲大量危險病原體、從事危險研究的實驗室引發(fā)擔憂。
聯合國(圖片來源:新華社)
俄羅斯國防部發(fā)言人科納申科夫2022年3月曾表示,美在烏克蘭哈爾科夫的一個實驗室常年秘密研究蝙蝠向人類傳播疾病的途徑。俄軍輻射、化學和生物防護部隊司令基里洛夫說,美方為烏生物實驗室提供3200萬美元資金用于執(zhí)行“UP-8”項目,從事漢坦病毒、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等危險病原體研究。
俄羅斯微生物學家、聯合國生物和化學武器委員會前成員伊戈爾·尼庫林說,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在他國領土上操控數百個軍事生物實驗室,并為此花費數十億美元,那就是美國。美方聲稱其資助烏克蘭的生物實驗室從事醫(yī)療衛(wèi)生科學研究,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如果這些項目完全由五角大樓的預算提供資金,那它只能是軍事性質”。
肯尼亞國際問題學者卡文斯·阿德希爾對記者說,美國在全球控制的生物實驗室秘而不宣,外界對它們的目的和運行狀態(tài)一無所知,這些神秘又有軍事背景的實驗室對世界安全構成嚴重威脅。一些歷史案例表明,美國操控的生物實驗室時有安全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與損失,有可能使全人類陷入健康危機。
尼日利亞阿布賈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者謝里夫·加利說,美國在海外操控生物實驗室的做法讓外界產生疑慮。有報道說美國在尼資助或參與大量生物醫(yī)學實驗項目,他認為此類項目應該開放,讓醫(yī)學專業(yè)人士和國際社會了解實際情況。
土耳其醫(yī)學生物學和遺傳學專家科爾庫特·烏盧詹表示,美國在世界各地主導的生物實驗室必須向國際科學委員會開放,其活動需要由獨立機構進行監(jiān)督,以防止任何泄漏。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新華社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