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日韩文无线码,亚洲国产呦萝小初,欧美日韩亚洲日本,最新中文国产一区二区

<dd id="ie4w4"><s id="ie4w4"></s></dd>
  • <strike id="ie4w4"></strike>
    <strike id="ie4w4"></strike>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中核集團融資方案已提交證監(jiān)會 兩大巨頭沖刺年內上市

    2014-03-07 01:05:14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楊長江 發(fā)自深圳    

    每經記者 楊長江 發(fā)自深圳

    昨日 (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中核集團董事長孫勤終于向媒體證實,公司爭取年內完成IPO(首次公開募股),融資目標為100億~200億元。中核集團計劃將旗下核電優(yōu)良資產實現上市,目前正在積極推進過程中,相關融資方案已提交證監(jiān)會。

    此外,多路消息顯示,另一核電巨頭中廣核正謀劃今年第三季度在香港上市,融資規(guī)模約為20億美元。

    對此,中廣核方面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公司正按照國務院國資委要求,積極跟進資本市場動態(tài),推進改制上市相關工作。但中廣核未透露具體進程。

    內陸核電或更具想象空間/

    在中廣核和中核集團分別在H股和A股籌劃IPO的消息傳出多日后,真相漸漸浮出水面。

    據大智慧通訊社報道,孫勤稱市場化是中核集團今年發(fā)展的主要方向,除核電優(yōu)良資產IPO之外,還計劃將核燃料業(yè)務進行整合,時機成熟后將核燃料業(yè)務板塊也推向資本市場。對此,他表示,為推動中國核燃料產業(yè)更好發(fā)展,中核集團還準備聯合中廣核、中電投等兄弟單位共同發(fā)展,比如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發(fā)展核燃料產業(yè)。

    記者查閱證監(jiān)會官網獲悉,中核集團正準備在上交所上市,且已聘請中信證券和瑞士銀行作為承銷商。按照孫勤的說法,公司擬融資規(guī)模為100億~200億元。顯然,這些融資將有利于加快核電項目建設。

    孫勤在接受大智慧通訊社采訪時還特別提到內陸核電。他預測“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間,內陸核電將更具發(fā)展空間。

    據記者了解,中核集團旗下有多個內陸核電項目處于籌建狀態(tài),其中包括去年10月與江西瑞金簽訂的項目。

    至于中廣核方面,稍早前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稱,中廣核計劃今年下半年赴港融資20億美元,并有意在港上市后,再在內地掛牌,公司已聘請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和德意志銀行安排上市事宜,IPO所籌資金將用于擴建核能項目。

    對此,中廣核回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我們正按照國務院國資委要求積極跟進資本市場動態(tài),推進改制上市相關工作。”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廣核總資產3037億元,位列中央企業(yè)資產規(guī)模第一方陣。業(yè)內人士亦指出,中廣核對資金的需求并非急迫,上市亦不排除響應國資委關于國資改革的政策導向。

    核電“走出去”已成共識/

    繼今年1月國家能源局下發(fā)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出適時啟動核電重點項目審批,穩(wěn)步推進沿海地區(qū)核電建設之后,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亦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要推動核電技術裝備走出國門,今年要開工一批核電項目。核電重啟提速的政策接踵而至。

    顯然,核電已被列入國家能源戰(zhàn)略之中。從目前情況看,“走出去”步伐提速已成各方共識。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廣核董事長賀禹等11人近日聯名提交了 《加快推動“華龍一號”走出去,早日實現核電“強國夢”》的政協(xié)提案。

    賀禹稱,由中廣核和中核共同研發(fā)的自主三代核電技術 “華龍一號”已完成初步設計并啟動施工設計,我國目前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技術,已經形成了生產力,其商業(yè)應用和技術出口,將推動高端裝備制造產能的釋放。

    “‘華龍一號’可使國內成熟的工業(yè)基礎、工程優(yōu)勢和運營經驗得到充分利用和持續(xù)提升,首臺套國產化率即可達到90%,基礎造價2800美元~3000美元/千瓦,與當前國際訂單最多的俄羅斯核電技術產品相比,有競爭力,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工程實踐,還可快速帶動國內技術、工程、裝備和隊伍走出去。”賀禹表示。

    據賀禹介紹,他和其他10位全國政協(xié)委員已在提案中建議,把“華龍一號”作為國家當前及未來10年核電“走出去”戰(zhàn)略重點品牌,充分利用既有研發(fā)和產業(yè)優(yōu)勢,協(xié)調各方形成合力,帶動裝備、隊伍加快“走出去”。

    2013年,中廣核先后同英國和羅馬尼亞達成核電項目合作,但現實問題在于,這種合作更多停留在資本層面,國內核電距技術輸出尚需時日。業(yè)內人士表示,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缺失系核電“走出去”的攔路虎之一,“華龍一號”的問世是否能填補這一空白,值得期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