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日韩文无线码,亚洲国产呦萝小初,欧美日韩亚洲日本,最新中文国产一区二区

<dd id="ie4w4"><s id="ie4w4"></s></dd>
  • <strike id="ie4w4"></strike>
    <strike id="ie4w4"></strike>
    每日經濟新聞
    美國

    每經網首頁 > 美國 > 正文

    中美經濟如何再平衡?雙方學者審視各自產業(yè)政策

    每經網 2014-07-15 09:04:40

    每經編輯 陳小雨

    每經實習記者 白亞靜 發(fā)自深圳

    中國的經濟制度總被美國詬病,可是中國學者多鐘情自由市場。一向標榜自己是自由市場支持者的美國,其智庫卻建議修正已奉行了20余年的“自由市場主義”。

    7月11日,在綜合開發(fā)研究院(中國·深圳)與美國經濟戰(zhàn)略研究所聯合舉行的“中美經濟再平衡戰(zhàn)略”研究成果發(fā)布會上,兩國智庫均將平衡中美經濟的解決方案聚焦在改變兩國現有產業(yè)政策上。其建議的本質即從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入手。

    7月5日至7月6日,中國兩位知名經濟學家林毅夫與張維迎在上海就“政府邊界”與“市場力量”的關系展開激辯,只不過當時他們討論的范圍僅限于中國,美國僅是作為對比中國產業(yè)政策的案例。

    在兩人的論辯中,參會的中國學者多支持張的觀點,即中國政府應少干預經濟。然而,在7月11日的會議上,美國經濟戰(zhàn)略研究所卻對美國政府呼吁“美國應干預經濟,否則將失去這場戰(zhàn)爭”。

    失衡原因

    中美兩國智庫對失衡原因的分析,這對理解美國智庫的觀點至關重要。

    美國經濟戰(zhàn)略研究所執(zhí)行所長斯蒂文·奧爾森稱,整體而言,美國和中國就如同硬幣的兩面,中國大量購買美國國債,導致美國實際利率過低和信貸擴張,刺激美國信貸消費增長,而后在美國過度追求自由貿易之下,其進口之門越開越大。

    在他看來,一方面,正是美國的非理性信貸消費,以及政府在追求自由貿易時不從經濟收益而是戰(zhàn)略的角度來考量,使得外國制造商和出口商從美國消費者的欲望中獲得巨大收益,破壞了美國的貿易平衡;另一方面,中國的政策是典型的出口導向型增長戰(zhàn)略,既使得中國國有企業(yè)成為出口主力,又使得中國家庭收入更多傾向于儲蓄而非消費。

    與美方結論略有不同,中方報告將中美經濟不平衡的原因歸咎于城市化和工業(yè)化發(fā)展階段的不平衡。

    中方報告顯示,一方面,以2011年的數據為例,美國城市化率高達82.4%,工業(yè)化率卻只有20.15%,對于美國經濟來說,建立在沒有制造業(yè)基礎上的高技術概念,是不現實的;另一方面,按照世界各國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工業(yè)化起步以后,工業(yè)化與城市化應該同步發(fā)展,且城市化水平要高于工業(yè)化水平,可是中國直到2009年城市化水平才略高于工業(yè)化水平。

    雖然對失衡原因的具體表述不同,但雙方都認可正是美國的高消費、低投資和中國的低消費、高投資共同推動了經濟不平衡。

    解決思路

    在分析了不平衡的原因后,奧爾森稱,美國不存在中國式的“產業(yè)政策”。他對美國方面如何實現再平衡提出的解決思路,主要是修正的“自由市場主義”,不僅要承認制造業(yè)的關鍵地位,政府還要干預經濟,使貿易政策首先利于本國貿易發(fā)展,以及通過征稅使家庭消費與收入相匹配等。至于中國需要改進的,在他看來,則是應將國民收入的一大部分從企業(yè)轉移到家庭,鼓勵消費而非過度儲蓄、投資,以及放開進口渠道,保持恰當匯率水平。

    然而,在綜合開發(fā)研究院(中國·深圳)常務副院長郭萬達看來,美國不僅從來不是“自由市場主義”,相反,美國的產業(yè)政策非常強大。他認為,同中國的產業(yè)政策更加傾向于國有企業(yè)相反,美國通過補貼、直接購買、稅收等手段,對私營企業(yè)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雖然郭萬達不同意奧爾森對美國的現狀描述,但是他對中國產業(yè)政策的改革建議仍然落在了推動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及中國加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的談判。在他看來,這是和美國同行在中國產業(yè)政策方面上的共識。

    中方報告顯示,BIT有可能為我國的經濟增長帶來紅利,促進對外貿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負面清單的退出意味著政府職能部門不再輕易退出鼓勵支持類投資目錄。顯然,這與奧爾森提出的中國應減少過度投資的政策支持有相似之處。

    至于TPP談判,郭萬達建議推動,以加快勞工、知識產權保護等的改革。在他看來,奧爾森提出的美國應從戰(zhàn)略角度轉移至經濟收益角度考慮貿易協定,和他轉為建議推動TPP的談判,正是雙方的共同點,即從經濟角度考量貿易協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