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 2018-05-03 12:47:11
“你印象中的馬克思是什么?”
一個名人?
一座塑像?
一種主義?
還是,學生時代的一道必考題?
馬克思
這個名字每個人都如雷貫耳
可實際上
我們可能對他知之甚少
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到來之際,央視新聞推出【和馬克思“say hi”】系列,用輕松有趣的語言,帶給你一個有血有肉、真實的、接地氣的“馬克思”。
第一期,先來說說馬克思上學、戀愛那些事兒。
馬克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卡爾·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金牛座。
只要記住“一巴掌又一巴掌,打得資本家嗚嗚哭”這句話,就記住馬克思的生日了。
課本上常講馬克思一輩子窮困潦倒,生活慘淡,怎么會是“富二代”?實際上,馬克思幼時家境相當不錯。
卡爾·馬克思出生于德國特里爾城一個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家中排行老三(有一兄一姐,共九個孩子)。在馬克思出生那一年,這家的長子不幸夭折,于是,卡爾就成為這一家實際上的長子,備受父母疼愛。
卡爾·馬克思的父親叫亨利希·馬克思,是一位才能出眾的猶太律師,精通多種語言,學識淵博。
母親罕麗達·普勒斯堡,出身荷蘭猶太裔貴族。罕麗達的妹妹索菲亞在荷蘭嫁給了商人里昂·飛利浦??赡芎苌儆腥酥?,他就是飛利浦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我們經常用的飛利浦剃須刀,就是馬克思姨父的家業(yè)生產的。馬克思家庭的物質基礎也是來自他母親帶來的豐厚嫁妝。
因此,馬克思在踏入社會之前,雖不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富二代”,但起碼算得上是生活富足、衣食無憂。
馬克思家庭條件這么好,是不是一定得上重點小學?
不是,馬克思其實沒上過小學,他的啟蒙老師就是他的父親——亨利希·馬克思。亨利希除了教馬克思德語、算術和圖畫課程外,還經常帶他去參觀各種展覽,游覽名勝古跡,給他講歷史故事,分享世界各地的風俗和最新的要聞。
隔壁鄰居威斯特華倫公爵也是個博聞廣識的人,當馬克思來家里做客時,就給他講希臘故事,背誦莎士比亞劇本。
馬克思雖然沒上過小學,但知識水平不比同齡的孩子低,進入中學后成績也十分優(yōu)秀。馬克思愛思考,他總是喜歡刨根問底,從小就顯露出了對哲學的懵懂興趣。
1835年,17歲的馬克思遵照父親的安排,進入德國波恩大學法律系讀書,打算畢業(yè)之后子承父業(yè)成為一名律師。
擺脫了父母的管束,馬克思的“大一生活”充滿了年輕人的躁動與輕狂——與貴族學生發(fā)生爭執(zhí),攜帶被禁止武器,參與喝酒、決斗,甚至被學校關過禁閉。
在一次與貴族學生的沖突中,普魯士貴族學生強迫特里爾的學生下跪,發(fā)誓效忠普魯士王朝,或者接受決斗。馬克思挺身而出,結果在決斗中,他的左眼角被對方的軍刀劃出了一道傷疤,圍觀的眾人驚出了一身冷汗,而馬克思認為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枚榮譽勛章。
馬克思還迷戀于創(chuàng)作浪漫主義文學,還經常給父親寄去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歌作品。但在父親眼里,這些不過是一個典型的“叛逆少年”的表現。
1835年,波恩大學的同學為17歲的馬克思畫的寫實肖像,這是迄今為止關于馬克思最早的影像資料。(截圖源自央視專題片《尋訪馬克思》)
此外,馬克思花錢大手大腳,從他和父親的通信來看,馬克思在波恩大學一年花掉了700塔勒。700塔勒什么概念?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來算,相當于現在的14萬人民幣,這些錢都是父母掏腰包,可以說相當“敗家”了。
無奈之下,亨利希安排馬克思轉學到柏林大學,而正是這一變化,讓馬克思的精氣神發(fā)生了轉變,不再叛逆。
馬克思成超級“學霸”
來到柏林大學,馬克思一下從“熱血憤青”變成了“學術宅男”。這個階段,馬克思博覽群書,自學英語和意大利語,翻譯了提出著名“塔西佗陷阱”的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志》和奧維狄烏斯的《哀歌》等名著。此刻的馬克思,從“問題少年”變身成了學霸,并潛心研究黑格爾哲學。
馬克思為何有這么大的轉變?
外因來說,柏林大學是德國最高學府,嚴謹的學風影響到了馬克思,環(huán)境改變人。內因來講,馬克思從小就志存高遠,17歲曾語出驚人,說出“為人類幸福而工作”的豪言壯志,何等的抱負和胸懷!對他來說,追求知識和真理,才是人生頭等大事。
馬克思18歲私定終身 妻子比他大四歲
馬克思讀書很在行,追女生也有一套,18歲就私定了終身,還是姐弟戀。
馬克思的意中人叫燕妮,比馬克思大四歲,是特里爾城的頂級美少女,全城男青年愛慕的對象。馬克思也是其中一個,當時他的心里燕妮是最美,每一個微笑都讓他陶醉。
燕妮的父親就是前文說到的隔壁鄰居威斯特華倫公爵。所以,馬克思與燕妮相識于年少,算是青梅竹馬。
盡管雙方家長知根知底,但這段感情,并不容易。
首先,男孩18歲,女孩22歲,這個年齡差距就像一個高中畢業(yè)生愛上了一個大四快畢業(yè)的學姐,那時的歐洲還是比較保守的,即使在當下,大部分家長也難點頭。
其次,社會地位懸殊。燕妮天生麗質、家世顯赫,馬克思雖家境殷實,但仍屬于平民階層,與燕妮家族有門第差距。
第三,馬克思沒有任何經濟基礎。馬克思那時尚在求學階段,雙方家長都認為在找到職業(yè)支撐家庭之前,不應該“談朋友”。
第四,馬克思并不是一個暖男,青年時的馬克思,滿腦子思考的都是黑格爾、黑格爾對康德的批判,純粹的形而上學,并沒有對未來、對婚姻有實際的打算。
最后,異地戀。一個非常大的考驗。馬克思讀大學期間,很少回家,與燕妮一年都見不上幾面。那個年代,沒手機,發(fā)不了微信,上不了微博,這對年輕情人維系感情的主要工具,就是寫信,基本就是那個時代的“網戀”。
后來,馬克思為燕妮寫下的詩歌,被后人編成兩本《愛之書》和一本《歌之書》保留了下來??梢婑R克思真沒少寫信。
即使如此,即使有這么多障礙,在相戀7年后,馬克思和燕妮排除萬難,還是結婚了,那時燕妮已經快30歲。
哪有什么勝利,堅持就是一切。盡管有很多書籍梳理了馬克思這段戀愛經歷之所以成功的理由,但顯然,世俗偏見更多是壓在燕妮的身上,她才是關鍵。
燕妮是一位頗有追求和想法的女子。在她的眼中,馬克思充滿智慧,是一個可以終身作為依靠的人。這種以才華、價值和理念為首選的擇偶觀放在現代社會來看,也極為少見。有了馬克思的真心、才華和燕妮的堅持、通達,兩個人最終成就了一段曠世佳緣。
是不是感覺馬克思并沒有那么遙不可及,認識了一個不一樣的馬克思、一個普通人版的馬克思。
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和我們一樣,上學、戀愛、叛逆、迷惘,統統有過。受傳統觀念牽絆,戀愛七年才與心愛的姑娘結婚,這與今天的年輕人面臨的現實多么相似。
其實,馬克思博士畢業(yè)后找工作也并不順利,下期再講講馬克思找工作的事兒。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