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日韩文无线码,亚洲国产呦萝小初,欧美日韩亚洲日本,最新中文国产一区二区

<dd id="ie4w4"><s id="ie4w4"></s></dd>
  • <strike id="ie4w4"></strike>
    <strike id="ie4w4"></strike>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整改半年后 今日頭條重新開賣保險產品

    每日經濟新聞 2019-07-25 20:45:15

    系統(tǒng)優(yōu)化升級半年后,今日頭條的保險生意重新開張了?!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咦⒁獾剑袢疹^條APP的“我的錢包”欄目中的保險頻道重新上線了。

    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編輯 盧九安    

    圖片來源:攝圖網

    系統(tǒng)優(yōu)化升級半年后,今日頭條的保險生意重新開張了?!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咦⒁獾?,今日頭條APP的“我的錢包”欄目中的保險頻道重新上線了。不同的是,相比于半年前,今日頭條的保險頻道里不僅產品數量增加、也更加多元化了,今日頭條頁面最頂端的“頭條保險”字樣也變?yōu)榱?ldquo;保險服務”。

    整改半年后重新上線保險頻道

    今日保險想要賣保險的念頭始于2018年。2018年6月,今日頭條通過收購的方式獲得保險牌照,收購對象為北京華夏保險經紀有限公司。

    國家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顯示,今日頭條母公司福建字節(jié)跳動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6月5日出資5000萬元100%持股北京華夏保險經紀。公開資料顯示,北京華夏保險經紀成立于2004年3月12日,注冊資本人民幣5000萬元。經營范圍包括:為投保人擬定投保方案;選擇保險人,辦理投保手續(xù);協助被保險人或受益人進行索賠;再保險經紀業(yè)務;為委托人提供防災、防損或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咨詢服務等。

    隨后,今日頭條在其APP中的“我的錢包—保險”一欄上線保險產品。今日頭條的保險板塊跟微信一樣,也是鑲嵌在錢包服務中,用戶可以通過錢包投保。此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截圖顯示,今日頭條APP上有三款保險,均為泰康在線承保。一款“合家保全家共享健康保障計劃”,即“10萬重疾+600萬醫(yī)療保障”的組合;一款為保額1萬元的個人賬戶安全險,用戶可免費領??;一款為重大疾病保險福利版,保障25種重疾,用戶可免費領取1000元健康保額,保障期限為一年。

    只是客戶流量還未真正實現導流,這個生意就做不下去了。僅上線一個月左右,今日頭條就下架了相關產品。彼時,泰康在線相關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北京華夏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為提升客戶體驗,進行系統(tǒng)優(yōu)化升級,暫時停止相關保險業(yè)務的受理,已經投保用戶所享受的各項權益不受影響。

    近期今日頭條再次上線的保險頻道,可以說是優(yōu)化客戶體驗、系統(tǒng)升級后的結果。對比之前今日頭條的保險頻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fā)現,此次新上線的保險板塊中,產品數量較此前豐富不少,產品合作方也不再是單一的泰康在線,新增了亞太財險、安聯財險的相關產品。就產品類型而言,除了此前已推出過的與泰康在線合作的“合家保·全家共享健康保障計劃”,還有3款亞太財險的意外險和4款安聯財險的旅行險。

    其次,為了突顯今日頭條平臺開展互聯網保險業(yè)務的合規(guī)性。其在保險服務平臺頁面上此次明確了現在的頭條保險服務平臺“由華夏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提供保險服務”。

    互聯網巨頭賣保險已成趨勢

    雖然經歷了波折,但是今日頭條賣保險的愿望也算是實現了。值得一提的是,并非只有今日頭條有一顆“賣保險的心”,隨著保險市場的火熱,互聯網巨頭也紛紛做起了保險生意。

    2017年7月,阿里系的螞蟻保保險代理有限公司(原杭州保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經營保險代理業(yè)務獲批;此后,由騰訊控股持股57.8%的微民保險代理獲批成立;同期,百度金融完成了對黑龍江聯保龍江保險經紀有限責任公司的全資收購;2018年2月,美團也踏入保險中介市場。

    對于互聯網巨頭來說,它們之所以對保險經紀牌照如此趨之若鶩,這與“流量變現”有關。當前,圍繞互聯網做保險有兩種主要形式,一個是基于數據和流量,為廣告需求者投放廣告;另外一種是將流量轉化為客戶,自己參與到銷售過程中來。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保險中介牌照之所以受到互聯網企業(yè)的關注,是基于自身流量優(yōu)勢下的資源再開發(fā)。如享有大量生活服務類信息的美團,將利用自有保險中介牌照,可以開發(fā)相應的保險產品與場景相結合,實現對既有資源的挖掘。

    不過,流量的力量固然強大,但如果產品和服務無法切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流量大戶”們也難以高枕無憂。某業(yè)內人士表示,目前互聯網保險市場上的“爆款”產品其實并不多。不是說“流量”的作用不夠大,而是互聯網平臺作為一個銷售端口,與傳統(tǒng)的銷售人員其實沒有太多實質性的區(qū)別,誰推出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的真實需求,提供的理賠服務質量足夠高,誰才能贏得市場。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今日頭條 保險 互聯網 流量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